【师兄说】致新同事:在钢筋水泥间扎根生长

日期:2025-07-28 来源:大空港项目 作者:胡世意 字号:[ ]

亲爱的新同事们,当你们背着行囊走进项目部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八年前的自己,同样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藏着几分对未知的忐忑。作为你们的师兄,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工地教会我的那些事,希望能让你们少走些弯路。

初到工地的头三个月,大概率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记得我刚来时,跟着师父在基坑边学习放标高,盛夏的太阳把水准仪晒得烫手,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一天下来工作服能拧出半盆水。有次与工人一起埋管,在基坑待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宿舍累得连饭都吃不下。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些在烈日下、泥泞中摸爬滚打的日子,让我真正理解了“工程”两个字的分量。

在施工现场,安全永远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你们可能在入职培训里听过无数次“安全第一”,但看到案例里面脚手架坍塌、听过触电事故的通报,才会明白这四个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我的建议是:每天上工前先检查防护用具,遇到不确定的操作立刻停下,千万别轻信“以前都这么干”的经验。记住,能平安走出工地,才是对家人最大的负责。

技术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但有方法。刚接触图纸时别害怕看不懂,我当年拿着图纸对照现场,常常看得一头雾水。后来发现,把复杂的结构图拆解成一个个简单构件,再跟着工人师傅看他们怎么绑扎钢筋、怎么支设模板,慢慢就摸到了门道。建议你们随身带个小本子,遇到不懂的节点做法、特殊工艺就记下来,晚上回去查规范、翻图集,第二天再去现场验证。三个月后再回头看,你会惊讶于自己的进步。

工地上的人际关系,藏着最朴素的智慧。对待工人师傅要尊重,他们几十年的实操经验,可能比书本上的理论更管用。我刚当技术员时,总觉得自己是科班出身,对老工人的建议不屑一顾,结果浇筑的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最后还是老师傅带着人一点点修补好。后来我学会了递瓶水、递零食,在闲聊中请教问题,不仅学到了技术窍门,也让现场管理顺畅了很多。

施工管理就像在走钢丝,质量、进度、成本三者永远在博弈。但要记得抢进度绝不能牺牲质量,每次浇筑混凝土我都会守在现场,抽查坍落度、监督振捣,哪怕凌晨两点也要爬上去检查养护情况。记住,工程人手里攥着的是良心,任何偷工减料都是在给自己埋雷。

在工地待久了,容易被单调的生活磨掉锐气。我的秘诀是保持学习的热情。学习新标准,新规范,去别的优秀工地参观学习新工法和新工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更要利用好这个优势,无论是BIM还是智慧工地,多学一项技能,未来就多一分底气。

最后想跟大家说,别抱怨工作的苦。我们建的电站、修的路、盖的楼,会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会有人在里面上班、生活、安家。每次路过自己参与建设的项目,看到清澈的河流和改善的生态环境,我都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工程人就像地基里的钢筋,不显眼,却支撑着整个世界。

未来你们也许会遇到暴雨中抢工的狼狈,会经历解决技术难题的狂喜,也会有想家时的深夜辗转。但请相信,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正在悄悄塑造你们的筋骨。当有一天,你们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能独当一面负责项目,就会明白:那些在工地上流过的汗、吃过的苦,最终都会变成你们身上最硬的铠甲。

明天太阳升起时,工地上的塔吊又会开始转动,搅拌机依然会轰鸣作响。欢迎你们加入这场与钢筋水泥的战斗,愿我们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深根,长成大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