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水能充电宝”建设加速中——惠州中洞上水库建设侧记

日期:2025-07-29 来源:华南区域公司 作者:朱时禹 摄影:朱时禹 字号:[ ]

从工程规模领先到技术标准引领,从方案缔造效益到超前策划规避风险,我国首个单机400兆瓦变速抽水蓄能工程——惠州中洞抽蓄项目,这块巨型“水能充电宝”建设全速推进中。

云雾缭绕的峰岭环抱间,新故事正在上演。

开局一顶帐篷

时间来到2024年5月,项目正式开工。当时,原规划营地并不具备建设条件,山上无临建、无电、无水、无信号,与外界通讯困难。

为使现场生产指挥部门、各作业工区尽快形成工作合力,项目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当机立断增设临时过渡营地。考虑到时间不等人,开工当天20名建设者作为第一批“先锋队”轻装上阵,在山上搭设起几顶帐篷作为“临时指挥所”后,便迅速投入生产作业。

知难不难挑重担

因上下库连接道路尚未施工,前往现场的上山道路仍是村中的泥泞小径,弯急颠簸仅容纳一车通行。其中,1#渣场至上水库段约1.5公里的路段,路况堪比“天险”——最大纵坡高达24.4%,部分段落线型交点角度达15度,转弯半径仅6.5米。“有时候下过暴雨,不慎踩进软泥能陷到大腿根。”周转材与实体材料需要走30公里左右的盘山土路,历经3-4次倒运才能到达现场,往返耗时近4小时。

项目地处岭南,夏季的空气当中好似灌满了水一般,迈腿挥手间都有种莫名迟滞的感觉,整个人都黏黏答答的。“昨天带了6套衣服上山,今天却找不到一件干爽的衣物。”说话间,眼见临时板房内的雨水渐渐漫至小腿肚,索性不再避雨,一头扎进了现场生产工作。

狭路相逢勇者胜

初进场,天气多变、资源匮乏、通讯不便、环境复杂、有效施工期短,很多实际问题亟需解决。项目团队按照节点倒排完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实时天气科学调整施工组织方式,以期快速打开整体施工局面。

凭着一股子的闯劲,仅用50天便清理出上库工作面,同时完成办公区及工人生活区建设,项目顺利入驻,实现“开工即优,首战必胜”的良好履约局面。

破局者强奋进者成

随着项目成功破局,各施工作业点全面铺开,大规模开挖施工场面逐渐拉开序幕。

项目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同时,着力把计划往前排、把进度往前推、把工期往前赶,主动请缨留守项目保证春节“不打烊”、项目建设“不减速”,全力以赴推动项目进入快车道。

2024年11月6日,主坝坝基开挖完成验收,主坝Ⅰ期开始填筑。

2024年10月31日,完成进出水口开挖支护施工。

2024年11月1日,顺利移交进出口作业面。

2025年1月6日,完成导流洞洞室开挖施工。

2025年1月1日,副坝1开始坝基开挖施工。

2025年3月3日,完成副坝1坝基开挖验收,Ⅰ期开始填筑施工。

2025年3月11日,完成副坝5填筑施工。

2025年3月30日,导流洞通车。

2025年4月30日,完成上水库截流验收工作,导流洞具备过流条件。

2025年5月18日,完成Ⅰ期填筑施工,主坝趾板开挖已基本完成。

2025年6月14日,拉通连接道路毛路。

2025年6月20日,完成副坝4填筑施工。

技术优化启通途

因上下库连接永久道路后段开工时间不确定,距离通车时间遥遥无期,项目前瞻性地提出了导流洞拓宽变更为交通洞兼导流洞两洞合一的建议。通过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多次讨论沟通,最终成功说服业主同意进行设计变更。有效盘活处于关键线路之一的主坝、副坝1开挖填筑施工,同时保障上水库其他施工作业面的连续施工,成功打通库区内外交通生命线。

根据项目现场实际地形,项目团队创新设计“一环道路”,合理优化和调整上水库低线环线道路和高线环线道路,将临时过渡营地、小型砂石加工系统、小型混凝土拌合系统、导流洞、进出水口、副坝1、副坝4、主坝等关键作业面有效串联到一起,快速改善前期施工库内运输条件。

破局智慧在惠州中洞项目熠熠生辉。通过一系列主动策划和技术创效,项目突破抽水蓄能工程中“上下库连接路修通后方可启动上库施工”的传统限制,成功攻克因业主征地交付导致项目停滞不前的难题,为项目进度插上技术攻关的翅膀。

用之以心必成精品

通过超前质量策划、创新数智化管控,制度化管理实施全过程精品建造,对每一道工序精细把控,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在项目经理何元志看来,规范制度化管理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保证,从前期规划、施工全过程管理到后期验收,项目均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每道工序实施前,总工程师高干组织项目管理人员、班组长共同讨论制定既满足图纸规范要求,又能贴合现场可实施的施工方案,对施工各关键环节必做项和禁止项做了详细交底,让精细化管理转化为易理解、可操作的施工指南。

样本引路,为明确工序施工工艺标准,项目利用样板展示区,让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了解掌握工艺工装及工序流程。以“三检制”为抓手加强全过程工序质量管控,严格落实班组自检、技术人员复检、质检专检的管理体系。每周召开质量周例会,总结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情况并及时纠偏,对数据进行分析调整,制定改进措施,运用“PDCA”进一步提升管理。

上水库导流隧洞作为整个工程的"咽喉"部位,净宽7.0米、净高6.2米,全长410.5米。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面对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极高等问题,项目深入研究地质状况,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持续优化施工效果,最终有效控制超欠挖,为工效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项目团队的努力,质量管理效果显著。高效率施工,单排炮循环最短时间仅6.55小时,平均进尺达6.2米;高质量控制,平均径向超挖控制在4.1厘米,最大超挖仅11.6厘米;高精度爆破,平均残孔率93.44%,岩面平整度控制在10.5厘米以内。

党建引领赋能攻坚

罗浮山下,东江纵队纪念馆前的石碑上,“永远向前”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创新学用贯通形式。惠州中洞项目部位于广东省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所在地,项目充分利用驻地红色资源,拓展学习阵地,创新学习形式,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相融合,让项目一线成为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坚强阵地。以“双引双建”提升年为契机,持续把党建教育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建设精品工程的强大动力,以稳定和谐赋能项目生产,助力项目部高质量发展。

激发人才活力动力。坚持党员干部打头阵,持续做好成长引导、导师带徒、岗位练兵等工作,帮带开展技术创新课题、变更索赔攻坚等重点工作,给青年骨干员工“压担子”,帮助他们锤炼过硬本领;培养关键时刻能“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人才队伍,锤炼出一支优秀抽蓄项目经理梯队,强化项目员工的竞争力、专业性。

烽烟已逝,信仰长存。从“东江红都”发出的历史回响,成为惠州中洞项目阔步前行的精神支撑。仅历时一年,交出了一份“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稳中有进”精彩答卷。项目全体建设者一以贯之地践行“专业、敬业、精品、人品”的企业准则,毫不懈怠地狠抓质量安全进度,不遗余力地深化高品质工程建设,乃至艰苦,乃至坚韧,乃至毅力。

惠州中洞项目建设者的故事未完待续,他们将在这里继续扎根、继续奋斗、继续创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