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姐说】别怕迷茫,我们都是晨光

日期:2025-07-24 来源:辰溪抽蓄项目 作者:陈万瑾 字号:[ ]

见字如面。

行囊初卸站岗前,往事如潮涌心间:

师弟师妹们,你们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即将来到项目,这个流程让我忽然想起去年六月的自己——站在辰溪的烈日下,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图纸,连安全帽的系带都系不利索。那时的我不会想到,一年后竟能坐在办公室里,给同样带着懵懂眼神的你们写这封信。

初入职场雾漫漫,术语如谜纸上缠:

初来乍到的日子,像在雾里走工地。招投标文件上的术语像密码,图纸上的线条盘成迷宫,连前辈们随口说的“边坡支护”“导流洞”都像听外语。我曾把自己埋在资料堆里,白天对着屏幕记数据,晚上抱着方案啃工序,却还是在第三次例会被问到“混凝土初凝时间”时,涨红了脸说不出话。后来才明白,没人会苛责一张白纸的生涩。那些在工地上晒得黝黑的前辈,会蹲在钢筋堆旁给你画示意图;办公室里总最晚熄灯的师哥师姐,会把许多有用的资料塞给你——他们或许不知道该如何帮助此阶段迷茫的你,却仔细解答着你的疑问,却在用最实在的方式告诉你:别怕问,我们都从“不懂”过来的。

新人难免默无言,静待底气破茧出:

你们或许也会经历一段“沉默期”。我曾是七个萌新里唯一的女生,很长一段时间里,食堂的餐桌旁,我总是那个低头扒饭、等着别人先开口的人。不是不合群,只是面对全新的领域,本能地想先把自己“藏”起来,等攒够了底气再抬头。直到有一天与我的师傅在去吃饭的途中遇到,他说:“工地上的智慧,一半在图纸里,一半在聊天里。机器要转起来才不会生锈,脑子也一样。”那天的天气很火热,热气里我忽然懂了,职场不是孤军奋战的考场,那些饭桌上的闲聊、办公室里的玩笑,藏着比规范、方案更鲜活的经验。

几番迁徙心难定,暖意渐融漂泊情:

这一年里,我搬过两次家。第一次是从县城的边缘搬到离县城20分钟左右车程的小村庄,第二次是搬到临时活动板房中,抱着纸箱站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望着窗外陌生的山影,突然就红了眼眶。是同事默默送来的那几张遮窗户的纸张,是领导那句“有什么困难尽管说”,让漂泊感慢慢沉淀成归属感。后来才发现,每一次变动都是成长的契机——就像工地的地基要反复夯实,我们的心也要在适应中变得更坚韧。那些曾让你辗转难眠的难题,回头看不过是浇筑路上的一段模板;那些让你偷偷抹过眼泪的瞬间,终会变成日后笑着说起的“想当年”。

偶有退意扰心头,江河不语藏激流:

或许你也会有想“退群”的时刻。当连续加班做资料时,当第一次独立负责的环节出了小纰漏,当看着同龄人晒出都市夜景而自己面对的是工地的星空——动摇太正常了。但请相信,每个行业都有它的褶皱,水电人的褶皱里,藏着大坝合龙时的欢呼,藏着电站首发电时的灯火,藏着那些用脚丈量过的山河湖海。就像辰溪的沅江,看似平缓,底下却奔涌着穿石的力量,我们的成长,亦如这般,在日复一日的打磨里,悄悄积蓄着冲破阻碍的势能。

不必强求成范本,深耕自有特色生:

最后想告诉你们,不必急于活成“标准答案”。我曾因自己是张白纸而拘谨,总想着“要和前辈们一样能干”,直到有一天,才突然释怀:我们不必刻意模仿谁的轨迹,认真做好手头的事,自然会走出自己的辙痕。你可以是工地上的“细节控”,也可以是方案里的“创想家”,职场从不是“复制粘贴”的游戏,而是“各展其长”的舞台。

迷茫终会随云散,风雨过后是晴天:

此刻的你们,或许正站在我去年的位置,望着眼前的一切感到茫然。但请记得,每颗种子破土时都要经历黑暗,每座大坝建成前都要熬过汛期。那些让你辗转反侧的夜晚,那些让你手心冒汗的挑战,终会变成你简历上看不见的勋章。

晨光初露映江面,初心不改向朝阳:

辰溪的晨光每天都在山头亮起,起初只是一抹微光,慢慢就铺满江面。愿你们带着初来时的热忱,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既敢做低头看图纸的匠人,也敢当抬头望星空的追光者。

脚下是泥土,眼里有山河,心中有初心——这便是我们水电人最珍贵的模样。

盼你们,在各自的工地,开出自己的花。

来自辰溪项目曾和你们一样迷茫过的师姐。


【打印】 【关闭】